三个老祖宗怎能同坐一把交椅?
——来自《粤谱》的后续报道之一
《粤谱》的版本甚多。明永乐甲申科状元曾启(字廷兰)作序的《岭南曾氏族谱》,明成化戌戌科状元曾雅彦(字丕承),明弘治癸丑科榜眼曾朝节先后作序的《长乐曾氏族谱》,可合称为“明版粤谱”;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由曾政平、曾中立等人编撰的《曾氏续修—源通谱》即《彭镇谱》,及清末成书的粤版《武城谱》即《佑孙公谱》,可合称为“清版粤谱”;从广东传到江西、湖南、四川各地的谱系资料,当然不能简单地称之为“赣谱”、“湘谱”、“川谱”,可名之曰“不是粤谱的粤谱”。我在《也谈志诚公的归属问题》一文中,曾坦言:佑孙、志诚、裕振并不是同一个人。他们究竟有那些不同呢?
不同之一:名字不同
据江西乐安曾球民先生编撰的《曾姓宗源、世系源流、徒居实录》载:佑孙公,字如珍,其字与名在意义上密切相关。但《彭镇谱》却说:“佑孙公,字志诚”;《佑孙公谱》进而说:“佑孙公,字志诚,号裕振,度名法纲”。有后辈给老祖宗另取名字的吗?另据《武城谱》载:“志诚公,字法纲”(按:男的“法×”,女的“妙×”,广东人称为度名);裕振公,字玉鸣,行念二郎。《粤谱》将他们的名作为佑孙公的字、号,从而将三个老祖示“合并”成一个人,让他们同坐一把交椅,同台演“三簧”,岂不是强人所难?
不同之二:家属不同
据《武城谱》载:志诚公的父亲曾仲辉,字齐荣;母亲李氏;妻子聂氏、罗氏、温氏;儿子广青、广渊、广明、广泰、广新,即“五广”,为罗氏所生;承辅、承发、承忠、承达、承保,即“五承”,为温氏所生。裕振公的父亲曾文光,字彩奇,行少三郎;母亲李氏;妻子陈氏;儿子天秩、天祯。按:佑孙公、志诚公从孙辈起,均用“甫、文”字排取名,使后人混为一族。温氏本是佑孙公之妻,“五承”本是佑孙公之子,《武城谱》沿用“明代粤谱”谱系,将温氏及其所生“五承”,归在志诚公名下,自然是错误的;《粤谱》将志诚公之妻聂氏、罗氏及其所生“五广”归在佑孙公名下,而将佑孙公的子孙融入“五广”及其后辈之中,同样是错误的。
不同之三:宗支不同
据《武城谱》载:志诚公系旧裔万公长子泳(期大)公房水西派拖螺江(gāng岗)支淙礼公的孙子;裕振公系旧裔万公三子沂(期达)公房西门派镐源支中彦公的十四世孙。佑孙公属于哪个宗支呢?四川省泸县太伏镇白云场有《凉桥谱》载:“淳公,旧公六世孙,官封鲁国公,政和壬辰年(公元1122年)由江西广昌徙居福建宁化。淳生仲辉,仲辉生祯孙、佑孙,因元兵攻扰,又由福建宁化徙居广东长乐(今五华县)。”反复查阅万(五郎)公、千(六郎)公房谱,再仔细核对《武城谱》,我们终于发现:《武城谱》的《广公房系》中,四十派初橙公之子“惟善”,正是《凉桥谱》所说的旧公六世孙“淳”公。旧裔万公次子曾渊,字期远,官检校司空,由中团村迁查坑(今江西南丰县洽湾乡桃源村渣溪),配张氏,生仪、浚、溥三子。仪公字世其,配李氏,生初橙、初发二子。初橙公字树滋,配吴氏,生惟善一子。惟善公,名淳,配刘氏,生幼升、幼登二子。幼升公名高,配何氏,生永达一子。幼登公配黄氏,后裔失考。应当指出:《凉桥谱》所说的“旧公六世孙”,是民间意义上的“六世孙”,即旧公之孙、广公之子国俊公为一世孙,国俊公之子渊(期远)公为二世孙,依此类推,初橙公之子淳(惟善)公为旧公六世孙。按其辈分,淳公与圭公房系的澄修公、旧公房的思及公、略公房系的致尧公同辈,应该是五代至北宋前期的人。也就是说,淳公不可能是政和壬辰年由江西广昌徙居福建宁化的鲁国公,而只能是鲁国公的某一代先祖。循着淳公长子幼升一系查下去,并没有谁官封鲁国公,由江西广昌徙居福建宁化的记载;而淳公次子幼登,有配偶黄氏,而“后裔失考”。由此可以断言:幼登公极有可能已经随其父淳公从查坑迁到了广昌,幼升一系不知道幼登一系情况,故言幼登“后裔失考”。另一方面,鲁国公于宋政和壬辰年(公元1122年)由江西广昌迁福建宁化,而他的生年最迟也得在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之前。从北宋元丰五年至佑孙公的生年——南宋淳佑三年(公元1243年),凡152年,应传7代(参见后文《辈分不同》)。其中,《粤谱》安排的佑孙公之父亲“仲辉”公,生于江西吉水拖螺江,死后葬于吉水拖螺江,无疑他既不是宁化葛藤坳房祯孙、佑孙之父,也不是南丰房 公三子“晖”公的别名,而是吉水拖螺江房淙礼公之子、志诚公之父。如此,从42派幼登公至55派祯孙、佑孙二祖之间的历代先祖之名,包括鲁国公,大部分都因年代久远而失记。但无论怎样,佑孙公系旧裔万公次子渊(期远)公房查坑派广昌支淳公的后人,这是十分明确,无容置疑的。历史证明:《凉桥谱》所言,决非虚妄之词,而是有事实依据的。
不同之四:辈分不同
据《武城谱》载:志诚公是宗圣公曾参五十七世孙、云盖房系始祖旧公二十四世孙;裕振公是参公五十三世孙、旧公二十世孙。 也就是说,裕振公比志诚公高4辈。佑孙公、裕振公两支人,曾在福建宁化县的同一个村子里,共同生活了好多代人。在长期的交往中,不可能不涉及到相互的辈分问题。据此,我们便有可能从《粤谱》的字里行间,找到有关佑孙公实际辈分的蛛丝马迹。据《广新公系史谱》的《五十四派佑六子广泰公》一目载:广泰公字成微,度名念七郎,由福建宁化县徙武平县黄柏铺,又移象洞,三徙广东嘉应州镇平县(今梅州市蕉岭县)义化都茅 坪,四徙长乐县四都,五徙石坑都(今属梅县)。说他“文章华国,擢拔黉宫”,为“宋景泰三年贡生”;说他“品重宁武,德望程封”。这些说词,本应激发后人对先辈的崇敬,却又令人不得不心生疑窦。据《武城谱》载:广泰公的“字”本来是“安平”,其意义紧扣一个“泰”字。清乾隆五十八年成书的《续一源谱》并没有说广泰公字“成微”,而清末成书的《佑孙公谱》及其支谱却将广泰公的字“安平”抛掉,而换上“成微”这个与“泰”字毫不相干的“字”来。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把两个以上的人“合并”成一个人,这是《粤谱》的一贯风格,或者说是一个个重大的失误。从四十八派的逮公字思及,四十九派的楚山公字振,一名立,五十派的纡公字进渐,一名公衮(卷),五十一派的 公字淙礼,一字宏父(甫),五十二派的仲辉公一名晖,字齐荣;到五十三派的祯孙公字志明,佑孙公字志诚,号裕振,度名法纲;再到五十四派广青公的字成智,广渊公的字承发,号振龙,广海公的字成容,广新公的字成德,号一柯,广通公的字成彦,广泰公的字成微,都是一脉相承,毫无例外地把两个以上的人“合并”成一个人的具体表现。在《粤谱》中,“志明”成了祯孙公的“配套设施”,“志诚”、“裕振”成了佑孙公的“配套设施”。“六广”也有自己的“配套设施”,即“六成”。“六成”中的“成”,本作“承”,因音同而讹为“成”。“六成”中的成发,加上成辅、成忠、成达、成保,合称“五承”,为佑孙公之子;成智、成容、成德、成彦、成微,加上长乐七都约咸墩房志鲜公五子广高公的“字”成峻,仍是“六成”,为祯孙公之子。其次,“景泰”是明朝第七代皇帝朱祁王的年号,“景泰三年”即公元1452年。志诚公六子广泰公和祯孙公五子成微公,都不是明朝人,他们怎么会是“景泰三年贡生”呢?南宋有“景定”、“景炎”两个带“景”字的年号。据《广新公祠志》称:广新公是“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进士,钦定榜眼”。广泰公是广新公四兄或六弟,莫非此“景泰三年”为“景炎三年”在行文时,因受广泰公的“泰”字影响,所发生的笔误?如果那样,问题又来了。广泰公的祖父曾仲辉,生于南宋理宗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以二十岁娶妻生子,两三年生一胎计,广泰公的生年最早也只能在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76年)以后,他怎么可能是这之前的南宋景炎三年的贡生呢?再说年仅十岁上下的南宋小皇帝——端宗赵昰(是),从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五月在福州即位,至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四月在广东因惊病交加而亡,在前后两年的时间里,小皇帝一直处于元军的追杀之中。南宋小朝庭处在风雨飘摇中,满朝文武的中心任务,就是保护着小皇帝东躲西藏,延缓赵家天下的灭亡,哪有闲暇开科取士?被《粤谱》搅在一起的祯孙公五子承微公,即使有满腹经纶,也只能慨叹生不逢时,无缘成为到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安心“深造”的“贡生”。看来,“景泰三年”贡生并没有错。但“品重宁武,德望程封”的“景泰三年贡生”,应当另有其人。他是谁呢?此人就是裕振公曾孙、天秩公之孙、启源公之长子曾永福。永福公名克,行万五郎,为明景泰三年贡生。他的曾祖父裕振公,生于南宋,仕于元朝,任奉政大夫、镇南参政,卒葬福建宁化县石壁村麻美墩(亦称橄榄村马墩),后迁葬广东梅川程乡白石渡(今属梅县白渡镇);祖父天秩公仕元,任朝政大夫、大理寺评事,死于梅州之乱;父户源公,随祖母聂氏、叔祖天祯公由福建要化县麻美墩迁广东梅州程乡县徐溪(今蕉岭县徐溪镇),分居镇平(今蕉岭)县松源洞;长子世贤公由程乡县白渡迁居新铺同福,次子世盛公迁居福建武平县,三子世廉公入赘兴宁县洋黑陈拔堂为婿。永福公具备“文章华国,攉拔党宫”,“品重宁武”,德望程封的全部条件。由此可见,《粤谱》所谓“文章华园,张冠李戴到蕉岭县高田广泰公身上的。用宁化县葛藤坳房祯孙公之子“承微”公,取代宁化县麻美墩房裕振公之曾孙“永福”公,再与吉水县拖螺江房淙礼公之玄孙“广泰”公合并成一个人,这种穿凿附会、偷梁换柱的手法,与用南丰房布公之孙“淳”公,取代广昌房的“淳”公,再与吉水县拖螺江房的“淙礼”公合并成一个人,难道不是如出一辙吗?据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把“承微”公、“永福”公认定为同辈,即曾子五十六世孙,我们当然也就完全有理由把祯孙、佑孙两弟兄,与天秩公之子启源(一郎)、启溪(二郎)、启沧(三郎)、启海(四郎)四弟兄认定为同辈,即曾子五十五世孙。也许这正是两“孙”一“振”之振,在福建宁化县石壁村世代相处时互相认定的辈分。同是旧公的后人,佑孙公比裕振公低2辈,而比志诚公高2辈。这就是结论。
不同之五:入粤背景不同
据《武城谱》及《南坑谱》、《南陂谱》载:元朝时,志诚公偕广青、广渊、广海、广新、广通、广泰之子,即“六广”,以江西吉水县拖螺江(今黄桥乡 塘)出发,经雁源(今永县中村乡严溪)、兴国,迁居广东长乐(今五华)县华城高竹园高鸣寨。后来,由于兵乱,广兴迁居兴宁县北厢五里龙归洞,而其第九子良甫公又由兴宁龙归洞迁居长乐七都约斗米岭(今属转水镇)。据《佑孙公谱》及广东五华县大坝镇《广新公谱》、四川泸县太伏镇《凉桥》等房谱载:南宋末年,由于元兵攻扰,佑孙公由福建宁化县石壁村葛藤坳迁居广东潮州海阳(今潮安)县黄空村丹竹坑。两年后,由于当地匪盗横行,佑孙公又迁居长乐七都约古志寨九龙岗(今属五华县转水镇)。据《武城谱》及广东梅县《夫铁公房谱》,蕉岭县《蓼陂房谱》载:裕振公长子天秩公在元朝任朝政大夫、大理寺评事,死于梅州之乱。战乱平息后,夫人聂氏,依风水师东的建议,与夫弟天祯公挈启源、启溪、永沧、启海四子并掳裕振公夫妇的骸骨,由福建宁化县石壁村麻美墩迁到广东梅州程乡县(今梅县)。聂氏痛丈夫之罹难,爷天叹曰:“行道至此,若箩索断则止。”至徐溪(今属蕉岭县)果断,便居住那里,卒葬龙头岗。其子启源迁松源洞,启溪迁金沙南山下,启沧迁羊牯岗,启海迁南会坝,而夫凝重在祯公由镇平(今蕉岭)县蓼陂迁居兴宁县径南湖洋村。
不同之六:卒葬地址不同
《广新公系史谱》的《粤东开基祖佑孙公》一目,称佑孙公有三个坟墓:一葬龙川县赤石渡河背,即今兴宁市罗溪镇蛇坑里小溪面上,白鹤衔书形,申向;一葬五华县华城镇高竹园万子岗玉湖塘山顶,亥山乙向;一葬梅县白渡镇高溪,卧猪喷兜形。这三棺大墓的直线距离都在120里以上,而且分布在三个不同的市县。一个人怎么能安葬在这样三个地方?这三棺大墓修了一次又一次,无数曾氏宗亲顶礼膜拜了一年又一年。有什么有会怀疑,有什么高科技能证明,这三棺大墓安葬的不是三个老祖宗,而是同一个人?《粤谱》如此直白地公诸于众,岂不正好从侧面证明志诚、佑孙、裕振是不同的三个老祖宗吗?据《武城谱》及《天秩公房谱》载:裕振公夫妇卒葬福建汀州宁化县怀德乡深帮里石壁村麻美墩,天秩公之妻聂氏及胞弟天祯迁广东梅州程乡县石宁都徐溪(今蕉岭县徐溪镇)时,将其骸骨迁葬于程乡县高狮乡嵩山大坪上(今梅县白渡镇溪口嘌湖面),卧猪暴斗形,黄龙出洞南向。佑孙公的长子承辅公(字佑廷)、孙子立甫(字以礼)居兴宁罗溪镇瓦子塘,妻子汪氏安葬在兴宁罗溪镇赤石渡那棺大墓附近,说明赤石渡那棺大墓是真正的佑孙公之墓。志诚公及其次子广渊公、广渊公之子麟甫、康甫都居住五华县壁城高竹园,高竹园万子岗玉湖塘山顶那棺大墓,无疑就是志诚公之墓。综上所述,志诚、佑孙、裕振在名字、家属、宗支、辈分、入粤背景、卒葬地址诸方面都不同是三个不同的老祖宗,决不是同一个人。让他们同坐一把交椅,同台演“三簧”,实在是大不敬。凡我曾氏宗亲,应当对老祖宗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当然也要对自己的良知负责。让志诚、佑孙、裕振三个老祖宗同坐一把交椅,同台演“三簧”的游戏,早日结束吧!
四川泸县立石镇中退休教师曾泽章
公元2010年6月9日于泸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