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搜索
热搜: 谕祖 曾氏 新化

泰谕公裔有关房系派衍世系存疑备忘录

[复制链接]
曾正湘 发表于 2017-1-12 0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编者按语

2009年4月中旬《中华曾氏泰谕公裔通谱》编修委员会组织编辑部同仁一行,前往各房聚居地实地采访。当我们在隆回县石门乡对江村调查文宣公后裔时,族人捧出一本《邵武合修对江曾氏族谱》,系民国二十年(1931)泰谕公裔文宣公房和文家公房仲仕系以及宽公派系一支合修的族谱。谱内刊有《邵武合修对江曾氏宗祠及族谱序》。该谱分列文家公房之长子仲仕公系的世系派衍之详细文图。当即我们将该谱借回,然后与三大房各谱详细对照,其结果原来仲仕公系派衍用语及各派先祖的生殁葬育等具体记载,均与延福公裔及襁、寿公各房历届谱载一致,毫无差异。因此,我们以泰谕公裔通谱编委会的名义,于2010年4月27日至函石堰曾氏文昭公房修谱委员会,通报了新发现的此一情况,同时还全文复印仲仕公派衍的谱载资料,希望石堰文昭公房认真核对,正本清源,去讹存真。

        时至2011年6月,四川曾子文化研究会、宜宾宗亲曾上权又给我会提供了泰谕公裔文昭房徙居四川金堂族人的世系链:珪34---绰35---蒞36---选37---伯万38---泰桦39---公评40---石贤41---志贵42 --文达43--- 泳忠44---君佐45---泰渝46---延福47---炆家48---仲侃49---德宝50--- 承核51---仕畅52---和哲53---沂伯54---盛海55---纹沼56---才富57---宗渊58---景梁59---思彪60---敬盛61---汝宙62---廷楚63---朝义64--国文65--正元66(入川祖)--天文67--心琦68--顺通69--家玉70--和平71--世昌72--德茂73--饶鑫74--道宏75--传76--圣77---旭78---绪79。并介绍说,这份资料是四川宗亲会的负责人之一曾朝权提供的。

    我会即与曾朝权联系,他按我会的要求复印了相关的资料,从邮局寄给了我会。据曾朝权说,“这部族谱不是金堂县泰谕公裔宗亲修的,而是乾隆——嘉庆年间,曾衍泳公举全国续修武城曾氏族谱之时,统一修缮的谱书,并盖有龙印。”按照这个族谱,与我族文昭房现行排班次序有较大的出入,而这个遗祖问题,早在清代,文昭房家模公与衍泳公就有争论,且当今许多族人对比亦有质疑。

    家模公在答衍泳公文中提到,“太谕……今以碑文推之,太谕当是生于宋末,以史鉴考之,合他族证之,其迁徙必在德祐隆元之后。”按照家模公的说法,泰谕公应生于宋末靖康年间,即公元1120年左右,而迁徙则在南宋德祐之后,即公元1275年以后,那么我祖泰谕该享寿150岁以上。

    为了甄别谬误,澄清事实,特不惜篇幅,将衍泳公编修的族谱世系链及家模公的论述和传国公对此问题的回复一并刊载于后,供族人鉴赏。

我曾氏文禄房谱序中言:“明末兵乱,屠而城,火而书,谱多灰尽,闲存残缺,兵火流离,人亦星散。而族中茂才能文之士,亦不及讲求宗法,修明谱系,以睦族人。而高曾祖妣,世从亲疏,生死年月,坟墓葬地,仅见于蔫福文疏,屈指春秋,盖不能醇杯酒于地下者。”毛主席的老师罗元鲲亦在《罗氏族谱》总序中无奈地说:“以龙门之博,叙帝王世系,犹不免脱漏,况民间谱牒,往往煨烬于兵燹,剥蚀于蟫蠹烟尘者乎”。所以文昭房传国公在复信中说得好,取“和而不同”的态度对待,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2)根据四川省曾子文化研究会曾朝权(宽公裔)提供的有关文昭房公世系的原始资料,画世系图如下:

0.jpg

(3)文昭公房十修谱主编曾传国宗亲致泰谕公裔通谱编委会的函
泰谕公裔通谱编修委员会同鉴:
     贵处四月廿七日大函收悉已久,环诵再三,感激何似!祇因冗务迟复,殊深歉疚!
    所寄《对江曾氏合修家谱》资料,敝房编辑部反复研读,认为该谱从另一个侧面来比照石堰曾氏文昭公派系的繁衍与分布,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敝房在九修谱的前后(一九九一年——二零零九年)族贤广权先生与昭荣先生考证和引用过这一类资料,并无确证,此次修谱不再采用。昭荣先生考证和引用过这一类资料。上溯石堰曾氏之初修谱(康熙廿三年即公元一六八四年)迄今三百余年,前后修谱十届,派系班次具载于谱。兹综先人谱记与时人论说,以申敝房编辑部之见解如次。
    敝房九修谱所载泰谕公之后,延福公之前有四代先人等内容系时任顾问的一位家先生所提供的一份参考资料,并列确证,此次修谱不再采用。
    敝房于民国三十六年所修《石堰曾氏八修族谱》载称文昭公以后派系系根据祠内收藏历届旧谱传承而来,流传有序,记载详明,兼有明代卧碑佐证,已成一完整之体系。
    历代主持修谱与祠事之先贤,学问渊博,谱事贯通,尤以家模公为最,他勤于著述,致力族事凡四十余年,曾亲往新化等地探本究源,考订多种族谱,释疑解惑,所作《答宗人衍咏书》可见梗概。清嘉庆年间,他负责申办优免一案,将先前谱牒,碑文等呈送州、府、省衙署审查验证,经抚部院、督学院、按察司、布政司等省宪判定:“曾家模等支传一贯,迹寄都梁,宗圣后裔,派系昭然,考溯源流之有自……批饬如详,准其优免。”并勒石州署之前。此案在当时是震天动地的族间大事,迭经几级官府判决遂成定论,影响深远。
    宋末元初,际于乱世,战祸频仍;元代峻法严刑,奴役汉族;覆我宗祀,禁止修谱;元明更替,兵火为灾,民命难保,遑论修谱。各姓氏在迁徙流离之中,文献散佚,为后世修谱带来极大的混乱与困难,今日各地族谱之差别多由此起。
    古代交通不便,资讯隔阻,同宗族人,虽郡地近,罕有往来,以致难以联谱,致生差异。
    敝房编辑部同仁其生也晚,自惭菲才,展读旧谱,时远代湮,内容浩瀚,每多望洋兴叹之感。错综复杂,皆由历史累积而成;是非曲直,实难穷源尽委。祖宗成法所定,未敢遽然改变;且族大难收,况我族外迁远徙者派衍宇内,近地族人未登谱者不知凡几。今日修谱,申敬祖之孝思,联族谊之亲情,是为要旨。各地宗亲踵其旧踪,并行不悖,亦合至圣先师孔子“和而不同”之至意。
    深荷挚爱,曷胜感佩。敝房区区之衷,拜请诸公体谅,至为企祷!

                     文昭房石堰曾氏十修谱编纂委员会
                           主修曾传国  谨上
                            二零一零年六月四日


     (4)文昭公房家模公《答宁乡宗人衍詠书》

嘉庆十一年(1806年)
    接阅华翰,得知优免事妥(此据来书而言乃是诳语),广朝廷贵德,尊贤之典,光宗圣,利后嗣,功良伟矣。又承虑及敝房谱牒恐有遗祖,仰见宗先生敬慎其事,委曲周详,非寻常所能及也。但往岁敝房修谱,模等亦不敢草率。尝闻伪冒乱宗,干犯律礼,贪贿滥收,冥报历历不爽,是以矢慎矢公,非种必锄。
    武冈曾姓,星罗棋布,无确据者不取合谱。即的实姓曾,非昭公派下亦不忍斩彼先代之嗣,使其祖于骨朽之余,为吾派子孙。另列附篇,俾尔不失其所亲。至若我文昭公尤加谨慎。世传 昭公因以母朱氏婆附葬 太谕公坟佑,是以播迁武冈石堰。嘉庆元年模往新化省墓绘图,登太谕公坟山附葬惟朱氏婆一塚,墓碑朗然,遍查各房旧谱俱在。
    文昭名下注徙武冈,则石堰派自文昭公始迁而非其子其孙,明确而无讹矣。昭公迁徙以后,历代各处坟山墓碑及康熙旧谱历历相符。则昭公以后无遗祖,抑又明确而无疑矣。惟下庄曾氏一谱昭公名下列有两代,盖昭公未迁时生有子孙,今虽无传,亦非凭空杜撰。但所修之年,远在各房旧谱之后,而我昭公派下并无迁徙字样,则其谱未足为据。惟新化宗人比校世次不等,恐迁徙后或有错误,归会族众,啟视旧谱昭公以下所录生年,皆明初国号搜寻遗迹,於昭公坟山傍灵官殿起出卧碑,乃明代嘉靖五年因窃葬鸣官封禁文昭才富二公坟山之文,碑内人名,则昭富二公之曾元孙也。以子葬父,以孙葬祖,其曾元立碑封禁,豈有错误?且  昭公墓碑原系才富所立,豫章旧谱明载。文昭徙武冈生子才富,则昭公以后并无遗祖,抑又明确无疑。而以此上推前代,则太谕公迁徙之时亦可得其定论矣。考新化各房旧谱有谓宋祥符者,有谓宋末时者。按:祥符时,新化尚未开辟,固失之诬。有谓宋熙宁,时公佐章惇经略梅山,遂家于月塘者。
    有谓本之福公手钞,详载前八代生殁年月者,虽似凿凿可据,然其谱皆顺治康熙年间,远孙所修,并无前代确据。是以所纪参差不一。今证以嘉靖时曾元碑文,则  太谕非熙宁时人,其谱多有载熙宁者,盖以讹传讹。而福公手抄本则附会熙宁迁徙之说而为之者也。按绍圣至康熙时近六百年,世上几曾见有六百年笔迹?且云 延福往太和祭祖,考我据公徙庐陵睦陂,其地在今永丰。太谕由睦陂徙新化,何以往太和祭祖?且福公手抄何时,以陂家独有,又何以藏之六百年,谱经屡修之后始出刊载,又概无葬地,豈福公详于祖妣生殁年月而反略于骸骨所在耶!手抄之诬,显然可见合所阅之谱而考定之,惟载南宋时者,与卧碑相符,差为得其实也。谨按理宗度宗恭宗时,元兵屡陷湖广诸州,及至德祐二年诸州始降,史载宝庆通判曾如骥死节,其时人民蓼落,远方徙居者插标管业,今湖广衰微之户,则熙宁所迁之户,则熙宁所迁,生齿日繁,亦三十世,若兴发族姓皆德祐以后所迁,故世数大率相等,或不及二十世,或二十余世。
    太谕派下与他族无异,今以碑文推之,太谕当是生于宋末,以史鉴考之,合他族证之,其迁徙必在德祐降元之后。自宋德祐(1275乙亥起)至明嘉靖(1522壬午起),计年二百四十有六,自太谕至刊碑人敬宽,凡八世,年世相校,恰与三十年为一世相符,则自太谕文昭以下俱无遗祖。抑又明其因,思今族间班次争数代者甚多,异姓皆然,况我昭公乃福公继室所生之第七子,则昭公之年已幼于福公之孙,及中年以后葬母迁徙始娶妻生子,则才富之年必幼于福公之曾元,至今争四五世固其宜也。若据此疑有遗祖,则敝族和字与衍字同辈。今和字辈人甚多,与宗先生年相若者,不知凡几,送来之谱可查也。谓石堰派有遗祖,麻田派不亦有遗祖耶。且谱法断自可知者,始其不可知者,阙之。况前代族谱碑文明确无疑,豈可至今日而任作意添设耶!来札云云,谱内业已辩明,度公事繁冗,未暇检察,多承雅爱,只得琐凟并付,刷印嘉靖碑文,统惟垂鉴,俯听高裁,此复。

天下一曾无二曾,天下曾氏一家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