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宗南宗,不是说古代曾姓起源于两个老祖宗,这些名称也不是自古就有,而是近代才产生的新概念。那么,东宗.南宗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产生的背景怎样?应该如何识别和区分?
为了叙述方便,下面先从山东武城无曾(所谓无曾,是指武城一地而言。山东其余各地,如青州.临沂等地仍有曾姓居住。嘉靖九年,访求嫡嗣时,江西以曾粹应诏;山东以曾守仁应诏;浙江以曾南明应诏.....就是证明。)谈起,以揭示背景。
(一)产生东.南宗的背景
原来,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十五派祖关内侯曾据因耻士新莽,带领全族人渡江南迁,此后千余年,武城无曾,以致墓穴荒毁。
公元1316年(元延祐三年),翰林学院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程荣禄呈中书省礼部的《准设武城书院咨文》说:“曾子南武城人,本处无曾姓,散居四方,迁吉安府永丰县者千余人,皆读书为士。”
1465年(明成化元年),山东守臣上言:“嘉祥县南武山西南,元寨山之东麓,有渔人陷于穴中,得悬棺,碣曰曾参之墓。”
1506年(明正德元年),“山东按察司佥事钱宏遍访附近乡里,访得曾姓一农夫在深山中,询之莫辨,未几而殁”(以上均见《明史》卷284,传172)。上述的明凿记载,充分说明山东武城无曾。
鉴于曾参传孔子之道,对我国的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朝廷重视,到明嘉靖二年,朝廷求访嫡嗣(所谓嫡嗣,是指正妻(嫡妻)所生的长子,即大宗子,叫嫡嗣。长支叫大宗,次支叫小宗。明嘉靖皇帝寻找曾子的后裔守墓,最根本的就是一条就是要嫡嗣。) 归山东守墓,从而引出东宗和南宗来。
(二)东宗.南宗的来历
唐朝,三十七派祖曾庆生二子:曾伟和曾骈。当伟.骈二公再二十三传至五十九派时已是明朝中期嘉靖年间了,中间相隔700余年。是时,适值朝廷寻找曾子嫡嗣回山东守墓。但山东武城无曾,于是又派员到江南访求嫡嗣为奉祀官,回山东主宗事。当时,长房伟公的后裔五十九派曾潮瑶是宗宋的嫡孙,按照宗法应由他归祀山东。但他以久住南方为由,不愿归山东主宗事,让给长房其他叔侄,但均以亲老不愿北行。于是不得不具结让给小宗骈公的后裔五十九派曾质粹,结果质粹以小宗祧大宗的身份,与嘉靖十二年奉诏袭嫡嗣,东归守墓,从此,骈公的后裔在山东成为大宗房(当年随质粹东归的还有才英公,他的后裔叫甫武房)。于是,在曾氏史上同时存在两个大宗房,而真正的大宗房伟公的后裔,却仍然居住在江南,那么,这个矛盾该如何解决呢?
从明至清,又经过了250余年,到嘉庆年间,才由长房伟公的后裔六十七派曾衍泳,以子圣(宗宋公)不掩父贤(曾点七十二贤)为由,层转朝廷,请准建莱芜侯庙于湖南宁乡县,由长房后裔增袭翰博一名,在南方分承宗祀。并把山东奉祀官的世系叫做东宗,在南方奉祀点公的长支世系叫做南宗。
不难看出,东宗.南宗是封建社会宗法制度重大宗的思想产物,其实质是用东.南二字来区分是识别大小宗而已。族谱《例言》清楚地说:“每支冠东.南两房者,重大宗也。”
(三)东宗.南宗的识别
根据定义:山东奉祀官的世系叫做东宗,在南方奉祀点公的长支世系叫做南宗。但文字记述和实际结合起来,有些问题仍然令人难解。原来,曾子五十九代孙曾质粹,本是小宗骈公的后裔,奉皇帝的诏命,以大宗的身份,归山东守墓。他上承曾氏直系溯自曾子,下衍为大宗房。所以,东宗的直系世系,族谱是从曾参开始的。即:
一派祖曾参 —— 二派祖曾元 —— 三派祖曾西..........十五派祖曾据......三十四派祖曾珪......三十七派祖曾庆(以上为太宗世系,以下为转入次子曾骈)—— 三十八派祖曾骈......五十八派祖曾曾奋用 —— 五十九派祖曾质粹......六十二派祖曾承业(质粹曾孙)......六十九派祖曾毓樽(他和宁乡县曾衍泳合作倡修《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七十五派祖曾庆源.......
同里,如果南宗世系上溯到曾子,就是南宗世系。因为南宗是真正的大宗房,东宗是诏命的大宗房,太宗世系是东.南两宗的共同祖先。不过,据公以前的先祖不住南方,因此南宗房仅上溯至十五派祖曾据,子孙住在江南,族谱通称南宗。弄清上述的缘由,就能进一步理解东宗.南宗的关系了。
如果说,居住在山东的就是东宗,居住在江南的就是南宗,那是不正确的。因为骈公的后裔除回山东守墓的外,大部分仍然居住在江南,而他们还是东宗。据公的子孙亦有住在长江以北的,他们却仍属南宗。显然,仅以居住的地域来区别和判断东宗.南宗是不够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蓝色部分注释:
子圣不掩父贤——前朝已有先例:孔子不以祖圣而掩孙(子思);程颢不以兄贤而掩弟(程颐)。明时,孔.孟.竹.程.关.张,皆各置翰博二至三人,独曾氏在山东世袭翰博一人,故上文称增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