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 源:我祖宗圣公讳参。生于东鲁,移居武城。乃轩辕黄帝之英裔,夏禹王(禹姓姒氏)的六十三世孙。黄帝二十五子昌意为吾祖,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尧命禹父亲鲧治理水患,而鲧治水九年无效。舜继承尧位后仍命鲧治水,结果劳民伤财而没有消除水患,于是便杀鲧于羽山,舜并命鲧子禹继续治水。禹受命后,为了治理水患从二十岁开始,历时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采用疏导的方法,终于消除了水患。因获得重大的历史功绩,舜让禹继位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后世尊称为大禹。 禹继承舜位后制定了刑法严格惩罚违令者,因而势力日益强大。时过多年后他因年老力衰,按当时禅让制应让东夷部落联盟首领皋陶的儿子伯益做继位人,因皋陶父子都帮助禹治水。但禹死后众多部落联盟的首领却反对伯益而归顺禹的儿子——启。启联合各部落首领的势力,杀掉伯益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其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 启生仲康,康生帝相,相生少康,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地区的郯城县和苍山县一带) 建立鄫国,为鄫国之始。曲烈五十三传,至甑君时泰,也就是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时泰继任鄫子爵,甑国被邾人和莒人所灭,其世子巫为避乱而奔鲁,座宁阳叹曰:国亡己邑而除之,遂去鄫字之邑为曾。此为曾氏得姓之始。后人尊曲烈世子巫为曾氏第一世祖。 从曲烈至巫改为曾姓,经历54传至巫,58传至参。这58传是: 曲烈——炫忠——坤仁——录——源——富材——昆——伯基(相继为王283年,至此夏亡归商,仍继承爵位)——锐——汪——志梁——煌——相奎——世鉴——政治——模——焕——垠——锦容——洪——桂茂——照——培元——銈——允潦——杞——焳熹(翟嘉)——损和——成锐——倩——椿——烱——垣——销——福波——时荣——炳——均柞——铃——浤仁——松-——炲——墅——镇玉——邑——祥樽——炷——方埕(方星)——宇銮——沛恩——朴——世美——时泰——巫(按:曾姓从此代开始,此前渊源属于传说期的传说,有多个不同版本的传说,此因旧谱有载,故引用仅供参考,是否属实无从查考)——夭——阜——蒧(点)——参。 自曲烈至巫相传54世,共1577年,至参又经九十二年,参公三十岁移居武城(又称南武城,在今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满峒乡南武山村。一说费县,即今平邑魏庄乡)。点参父子游学圣门,同是孔子学生(点小孔子六岁,参小孔子四十六岁)。 曾蒧(《论语》中为“点”),孔子学生。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七载:“曾蒧字子皙,侍孔子,孔子曰:‘言尔志’。蒧曰:‘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尔叹曰:‘吾与蒧也!’”,蒧以孝著称,是孔子精通六艺的72名弟子之一。生于周景王丙辰年(公元前545年)九月十四日,殁年失考。葬山东济宁州嘉祥县城南40里之南武山。清乾隆二年(1737年),其后裔奉旨重修坟墓,设祭祀生一名,每年祭祀均有常典。配上官氏,夫妻合葬。生一子,即曾参。曾点在今山东曲阜孔庙与孔子之父叔梁纥,颜回之父颜无繇,孟子之父孟孙激一同供奉专祠祭祀。 曾参,俗称曾子,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生于周敬王丙申(十五)年(公元前505年)十月十二日, 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尽传孔子之孝。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 学而》)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先祖),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校)的主张。《大戴礼记》对其言行记载甚详,相传《大学》一书是他所著,后世尊为“宗圣”。殁于周孝王六年,(公元前435年),《辞海》为公元前436年。葬山东济宁州嘉祥县南40里南武山西元寨山之东麓,距武城旧居仅5里。历朝赐封号章服御赞祭文及世袭奏状,配公羊氏,同夫葬。其墓原不知所在,明朝成化初年,山东守臣奏称:“嘉祥县南武山有个渔夫陷入一土穴,发现悬棺一具,棺旁立有石碑刻着‘曾参之墓’四字。”曾参墓始称于世。明宏治十八年(1505年),经山东巡抚金洪奏请,在此修建享堂、石坊,并建墓林。现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内正中供奉着孔子塑像,两侧为“四配”:左为复圣颜回,述圣孔伋(孔子孙,曾参学生);右为宗圣曾参,亚圣孟轲(孔伋的再传弟子,因发杨孔学,从而建立了“思孟学派”)。历朝于孔、颜、曾、孟四圣均有皇封。 武城曾氏,以曾参开一派祖。曾参生三子:长子名元、次子名申、三子名华。从一代至五代为武城曾氏合家总系。一派曾参;二派是曾参长子曾元,字子元,配高阳氏生子:曾西,副室侯氏生子:中;三派为曾元长子曾西,字子照,生于鲁贞定王丁酉年,鲁列王壬子年卒,生三子:钦、铎、锡;四派为曾西长子曾钦,字子敬,生三子:得、莊、筐;五派为曾钦长子曾得(原字没双人傍),字若得,官封平海侯,配卜氏生子:羡,继室欧阳氏生子:美。第六代至十代为第一房系,即得公房系:六派为曾得长子曾羡,字学余,官至徐州刺史,配谬氏生一子:遐。七派为曾羡子曾遐,字子盛,官使邑太守,任扬州刺史,配言氏生二子:炜、盈。八派为曾遐长子曾炜,字子美,官至汉尚书,生于周赧王丁亥年,卒于汉壬子年,配坛氏生一子:乐。九派为曾炜子曾乐,字训韶,官至山阴县令,因有功加封都乡侯,配周氏生子:浼、况。十派为曾乐子曾浼,配伏氏生二子:旃、光。第十一代至十五代为第二房系,即浼公房系:十一派为曾浼长子曾旃,字仲劝,官至冀州太守,配鄢氏生一子:嘉。十二派为曾旃子曾嘉,配郑氏生二子:宝、顼。十三派为曾嘉长子曾宝,字惟善,任武威太守、车骑侍郎,配欧阳氏生子:琰,继室王氏生子:璜、景。十四派为曾宝长子曾琰,官至提举副使,配邬氏生二子:据、援。十五派为曾琰长子曾据。武城曾氏第一、第二房系,世居山东济宁州嘉长县武城山左,这为中国曾氏第一发脉地。其它曾氏派系,无不是武城曾氏这两房所派衍,各派系或尊曾巫为一派祖,或尊曾点为一祖,或尊曾参为一派祖。本文按宗圣公曾参为一派祖。曾氏的旺族中心:曾参的后裔多代未出山东境地。至曾乐(字训韶),虽曾出关为汉山阴(今浙江绍兴县)县令,因有功加封都乡侯,但后又返回山东。至王莽篡汉时,山东武城曾氏南迁江南庐陵,曾琰(官汉提举副使)长子曾据,为曾氏“南迁鼻祖”。 曾据,字恒仁,为曾氏第十五派。生于汉元帝元年戊寅(公元前43年)正月初七日。官至都乡侯,因治朝有功,西汉永光年间加封关内侯。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毒死平帝,自称假皇帝,第二年确立年仅2岁的刘婴为太子,号“孺子”。初始元年(公元8年)称帝,改国号为“新”,年号“始建国”。造成社会、经济及为混乱。曾据遵循宗圣“爱忠中君,驱邪匡正”之训,对王莽的举动认为是大逆不孝,不事其官职而得罪于当朝,于始建国庚午年(公元10年)十一月十一日引家挈族二千余人,尽徙江南,居江西庐陵吉阳乡。至此山东武城曾氏几乎无人再居此地。庐陵则成为曾氏旺族中心,也是中国曾氏第二发脉地。复至明代才有曾氏裔孫奉旨回山东原籍,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之职。 据元、明、清几代御史考证,宗圣十五派曾据南迁这里后,人丁兴旺,由十五派发展至八十余派。特别是三十四派曾珪、曾旧、曾略三兄弟发脉,衍徙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成为中国曾氏繁衍昌盛之期。 秦王统一中国,置郡县为天下,江西置庐陵县,隶属九江郡。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庐陵称楚地,庐陵县改属豫章郡。汉初平二年(191年),庐陵由县升郡置。三国时期属吴地。宝鼎二年(267年)吴主孙皓文置吉阳县,属庐陵郡。隋改庐陵郡为吉州。公元561年并吉阳、石阳、阳丰三县入庐陵县。唐时先为庐陵郡,后复置吉州。宋改吉安路,明、清为吉安府庐陵县。原吉阳县治在今永丰县古县乡,吉阳乡在今吉水冠山乡与永丰县、古县乡交界处,隶属永丰县,现为永丰县的富溪、坑田、古县乡。曾据南迁庐陵吉阳所繁衍子孙,其曾氏后人称据公房系。十六派为曾据长子曾阐,配文氏生子:植,副室王氏生子:横、茂、楫。十七派为曾阐长子曾植,配李氏生子:耀,继室箫氏生子:炯、柄。十八派为曾植长子曾耀,谏议大夫旋任福州刺史,配胡氏生子:培,继室文氏生子:城。十九派为曾耀长子曾培,字本固,配陈氏生子:德,副室张氏生子:行、徵。二十派为曾培长子曾德,配董氏生子:珣、珍。以上为武城曾氏第十六开派至二十开派,属据公房系,时为西汉末至三国初年。继而为曾德公房系,即二十一代至二十五代。此五代是:二十一派曾德长子曾绚,字贵文,三国时任中郎将军,配宋氏生子:焕、震。二十二派为曾绚长子曾焕,官拜景阳侯,配刘氏生子:梓、耀。二十三派为曾焕长子曾梓,字伯其,配丁氏生子:勰(协)。二十四派为曾梓长子曾勰,官至镇南将军司马,生于太康丁未年二月二十五日,卒于兴康甲子年,配文氏生子:端。二十五派为曾勰子曾端,字正亦,配胡氏生子铉、宏。二十六代至三十代为曾端公房系:二十六派为曾端长子曾铉,字道远官至大司马,配箫氏生子:海。二十七派为曾铉长子曾海,又名吴官,裘州录事参军,配杨氏生子:横、椅。二十八派为曾海长子曾横,配谢氏生子兴、田。二十九派为曾横长子曾兴,字兆发,配张氏生子:隆,罗氏生子:陈、陂。三十派为曾兴长子曾隆,字迪惠,配宋氏生子:钧。三十一代至三十五代为曾隆公房系:三十一派为曾隆子曾钧,字洪举,生于开皇丁巳年,官至唐级事,卒庚戊年,配王氏生子:谋。三十二派为曾钧子曾谋,字以中,配高氏生子:丞、巴。三十三派为曾谋长子曾丞。 曾丞,司空兼尚书令。居庐陵吉阳乡上黎堡螺狮岭。所生三子:曾珪、曾旧、曾略又各衍一房。曾珪为庐陵、吉阳房,曾旧为乐安、临江房,曾略为抚州、南丰、临川房。三十四派为曾丞长子曾珪。曾珪,字子玉,殁葬吉阳黄田堡鸡公山已向,地师云:一鸡鸣了一鸡鸣,再听鸡鸣第二声,等待雄鸡冠子赤,墓中推出云云等句。配肖氏,葬伴夫合冢同向,生子五:宽、绰、丰、晖、隐。三十五派为曾珪次子曾绰。曾绰,居吉源乡,,配王氏,生子二:莅、严。三十六代至四十世代为曾绰公房系:三十六派为曾绰长子曾莅。公出自吉阳,裔衍各处,仍以吉阳统之。配陈氏,生子二:选、迁。三十七派为曾莅长子曾选。字子荣,由吉阳源徙浮来山,在今山东莒州三十里,葬浮来山西北向。配王氏,葬同夫山,生子二:万、千、三十八派为曾选长子曾伯万。字盈辉,葬莒州西北九十里箕屋山东南向。配李氏,葬同夫山,继配杨氏,葬吉阳黄田堡。生子二:桦、松。三十九派为曾伯万长子曾泰桦。官礼部员外,自山东徙江西泰和县梅子坡早禾渡,(唐德宗贞元十年甲戌二月二十日亥时生,寿七十八岁,懿宗咸通十二年辛卯三月十七日子时卒),葬梅子坡虎形南向,配杨氏(唐德宗贞元十四戊寅八月二十二日寅时生,寿六十一岁,宣宗大中十三年已卯四月十三日已悍卒)葬同夫山。生子二:评、裕,一谱配文氏均有生殁年无葬地,一谱配刘氏,合葬早禾渡均存俟考。四十派为曾泰桦长子曾公评。字司直,(官礼部侍郎),生于唐宪宗无和十四年,已亥十月十三日午时,寿六十岁,僖宗乾符五年戊戌六月初十日子时卒。葬早禾渡虎形向。配向氏,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庚子五月初三日寅时生。葬同夫山。生子三:聪、贤、先。四十一代至四十六代为曾公评房系:四十一派为曾公评次子曾贤。行万二郎。配邹氏,生子二:芳、贵。一谱配卿氏,一谱贵长芳次,泳潮生涒佐,官礼部侍郎,并将绰公至涒佐、涒佑辈添生没年庚,吊会各谱即一房内自相矛盾,细核武城旧谱,惟涒佐之子泰谕,咸平元年戊戌因直言忤当事,遁(同豚)湖广之梅山后家之,与涒佑后裔天津胜生房谱合,其余蛇足也,删。四十二派为曾贤次曾志贵。唐僖宗乾符元年甲午正月二十日午时生。一谱以达为次,剌谬甚多,兹以武城谱核正。配,王氏,继配黄氏:生子二:达、远。四十三派为曾志贵长子曾文达。字学上,唐昭宗太顺元年庚戌生,葬梅子坡东侧张公塘。配,肖氏,葬同夫山。生子二:忠、潮。一谱配黄氏,一谱配田氏、李氏、存考。四十四派为曾文达长子曾泳忠。字进思,五代梁末帝贞明三年丁丑七月十五日已时生,葬同父山。配陈氏,葬同夫山,继配王氏,五代梁末帝贞明四年戊寅三月二十五日申时生,生子一:佐。四十五派为曾泳忠子曾涒佐。字惟辅,官御史大夫,五代后晋高祖天福二年丁酉二月二十八日子时生,葬张公塘。配黄氏,五代后晋高祖天福八年癸卯四月十五日戌时生。葬同夫山,生子一:泰谕。四十六派为曾涒佐之子曾泰谕。新化始迁祖泰谕公,佐公之子,字柽卿,号鲁斋,行季九郎,官大理寺评事,因直言忤上,弃职辞官,于北宋贞宗咸平元年戊戌(公元998年)八月十六日,携妻朱氏、黄氏、卜氏三婆,三子延襁、延福、延寿、长女菊娥、婿伍昌隆,次女桂娥,孙文谅、文迁一行12人自江西吉州泰和县早禾渡梅子坡金山庙王富广土地,徙湖南宝庆府新化县灃溪上岸,至石漕下清水塘(今新化县孟公镇清水村)安基定业。(谕祖迁新化时,带有39世泰桦公以下世系纱图一束,属曾家重要遗物,恪守至明清依然有本,后不知失于何人之手,是我新化曾氏谱中一大遗憾)(文迁房友玗系历届修谱均有记载)宋真宗十一年,改元大中祥符戊申年(公元1008年)八月八日,三子分居,襁居古塘(今新化县洋溪镇古塘村),福居窝山(今隆回县高坪镇),寿居珂溪(今新化县维山乡)。襁公派衍文谅、文迁、文潮三房,福公派衍文官、文宣、文宁、文宫、文宓、文宾、文家(昭)、文宱八房,寿公派衍文福、文禄、文道、文逵四房,公生于后周显德已未(公元959年)三月十六日,殁于宋贞宗景德乙巳(公元1005年)寿46岁。葬新化县横阳(孟公镇)月塘村实竹园艮向,配朱氏,葬横阳山金盘薮,另娶黄氏,卜氏,葬同夫山。延襁公房47-48世:四十七派为曾泰谕长子曾延襁。字维宗,北宋太平兴国戊寅(公元978)年五月十七日辰时生,熙宁己酉(公元1069)年10月24日寅时终,寿92岁,葬后溪水口庙后尖山,寅山申向。配李氏,太平兴国己卯(公元979)年8月11日午时生,嘉祐丁酉(公元1057)年7月初4日亥时终,寿78岁。葬实竹园对尖峰,生子三,谅、迁、潮。继配朱氏,生殁末详,葬同李氏左。四十八派为曾延襁长子曾文谅。字明远,北宋至道乙未(公元995)年2月28日卯时生,庆历戊子(公元1048)年10月初1日寅时终,葬倚溪桥。配刘氏,宋淳化甲午(公元994)年5月18日生,熙宁戊申(公元1068)年3月初3日寅时终,寿75岁,葬后溪寅山,生子一:盈。四十八派为曾延襁次子曾文迁。字升高,北宋至道丁酉(公元997)年正月15日寅时生,元丰庚申(公元1080)年2月初6日辰时终,寿84岁,葬椅溪桥卯山。配刘氏,至道丁酉(公元997)年8月初10日子时生,熙宁戊申(公元1068)年8月初7日子时终,寿71岁,葬实竹园坤山,生子一:泰。四十八派为曾延襁三子曾文潮。字思韩,号若海,徙湖北武昌府江夏县一字山,在黄鹄山后,俗名狗儿山,葬县东十里洪山宝通寺侧。配王氏,葬同夫山。生子二:金、全。延福公房47-48世:四十七派为曾泰谕次子曾延福。字唯彦。北宋太平兴国辛已(公元981)年8月15日卯时生,皇祐癸已(公元1053)年6月12日午时终,寿72岁,由黄杨徙窝山,葬古塘雷王殿午向,因修建高速公路于2010年8月30日迁葬汝溪桥吕公湾祖山之阳卯山酉向。配文氏,葬倚溪桥,酉向,生子六:官、宣、宁、宫、宓、宾。继配朱氏,殁葬黄杨山实竹园。生子二:家,宱,家一作昭。四十八派为曾延福长子曾文官,行正一郎,葬王家山。迁葬倚溪桥。配,陈氏,葬同夫山。继配文氏,葬同夫山,生子二:儒、英。四十八派为曾延福次子曾文宣。字布和,行正二郎,葬牛丫山,迁厝椅溪桥。配王氏,葬石曹,生子二:仪、伯。四十八派为曾延福三子曾文宁。字安甫,行正三郎,葬石曹,迁厝椅溪桥。配李氏,葬伴夫右。生子二:贤、信。四十八派为曾延福四子曾文宫。字善居,行正四郎,仍居黄杨山月塘,葬牛丫山,迁厝实竹园。配刘氏,葬乾禾畬。生子二:仁、任。四十八派为曾延福五子曾文宓。字造深。行正五郎,由窝山徙采莲,葬月塘青石街。配文氏,葬椅溪桥。继配陈氏,葬椅溪桥,三配袁氏,生子二:杰、豪。四十八派为曾延福六子曾文宾。字敬之。行正六郎,北宋大中祥符癸丑(公元1013)年4月20日生,葬王家山。配王氏,葬牛丫山。生子一:俨。四十八派为曾延福七子曾文家(昭)。延福七子,字思齐,号纹照。行正七郎。宋大中祥符乙卯(公元1015)年生,殡葬石(石曹)。按:据襁、福、寿三大房光绪三十四年重修族谱载:文昭公生子二:仲仕、仲侃。仲仕生一子德容。仲侃生二子:德鸣、德宝。其详情列于后。另据石堰曾氏谱载:文昭公后裔才富公居洞口高沙镇。才富公生子八:宗杰、宗良、宗芳、宗政、宗凯、宗瑞、宗能、宗渊公,分衍为八大房,其详情见洞口石堰曾氏十修谱。配刘氏。生终未详,葬牛丫山。生子一:仕。(有一谱称文家公葬武冈灵宫殿后,岂后迁厝欤存考)。继配吴氏。生终未详。生子一:侃。按武城宋元谱纹照葬石(石曹),而新化房谱多符。另有一谱称葬武冈灵官殿后,岂后迁厝欤存考。四十八派为曾延福八子曾文宱。字纹穆,行正八郎。天禧丁已(公元1017)年生,葬牛丫山,。配周氏,葬王家山。生子一:伸。延寿公房47-48世四十七世为曾泰谕三子曾延寿。字唯年,号椿园。由清水塘卜居维山珂溪。雍熙甲申(公元984)年三年十三日未时生,嘉祐已亥(公元1059)年终,寿76岁,葬古塘雷王殿左丙向。原按:公性最友爱,年七十有六,重阳日往古塘省长兄,谈笑坐逝,即葬雷王殿左。配喻氏,葬下维山曾正金屋后丑山。继配文氏,葬黄杨山木兜塘牛丫山巽山。三配黎氏。葬本里梅溪易家屋后壬山,生子四:福、禄、道、逵。四十八世为曾延寿长子曾文福。咸平辛丑(公元1001)年2月11日已时生。葬太阳一都金洋垅(丙山)壬向。配刘氏,咸平庚子(公元1000)年10月20日子时生,葬太阳八都珂溪赤壁屋后飞丧岩寅山,生子二:廉、彦。四十八世为曾延寿次子曾文禄。字景庆。宋景德甲辰(公元1004)年腊月初7日午时生,葬黄杨山,苦竹坪石曹乙山。原葬青峰坪底。配邹氏,葬黄杨山实竹园艮山。生子一。纶。四十八世为曾延寿三子曾文道。宋景德丁未(公元1007)年5月18日午时生,终葬黄杨山木兜塘牛丫山巽山。配邹氏。宋景德丁未(公元1007)年腊月初2日未时生,葬同夫山向,生子二:经,谚。四十八世为曾延寿四子曾文逵。宋真宗大中祥符庚戌(公元1010)年9月13日未时生,葬古塘寅甲山,乾隆戊辰谱注:葬王家山乙山。配颜氏,葬椅溪桥,生子二:缘、绖。 |